飞天刀剪起源于民国38年(1949年),创始人廖炳云收黎昌铭( 1910-1980)为徒。按照清代大足知县丁昌燕颁布的《永定章程》立下的规矩“凡人门学徒,须敬师订约三年又三月,为期学有未成,离师再学,业成谢师,始得开业立炉”,举行了隆重收徒仪式。黎昌铭尊师重道,潜心学艺。白天老师指点学,晚上苦练到三更才睡。出师时,廖炳云老师封赠:“你手艺到家, 要保名誉第一,一辈子不少衣穿饭吃。"平时老师常说:“今年卖好货,明年生意多,今年卖歪货,明年骂名多”。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,炳云响应人民政府号召,发动包括徒弟黎昌铭在内的20多盘生产剪刀和剃刀业者私私合营,组建大足县实验铁工厂,后改名大足县剪刀一厂(1963年更名为大足县剪刀厂),并无私贡献出“廖字飞天”制剪技艺。后因是国营生产,便去掉“廖字”,直接用后两字“飞天”。由于制剪厂人数剧增,“飞天”产量不断翻新,产品畅销全国,名噪全国。1956年合作化高潮,飞天加入龙水第一五金社,并成立剪刀生产小组批量生产。1958年五金社曾将生产的剪刀献给毛主席,主席曾亲自提笔慰问感谢龙水五金社 ,后来随着工艺的不断创新,其产品分为窝槽、平槽两大类,造型美观、圆滑光亮、尖锐锋利,有特号、一、二、三号等型号。一号平槽在1978年四川省三刀(菜刀、剪刀、小刀)质量评比会上,当众剪切叠成一寸宽、40层厚白布,反复剪了4次,不卷口、不断裂、不变形,快如切刀,评为剪切第一名,誉为剪切厚布之王。所产剪刀均为表面发蓝,耐腐蚀性强,经1%硫酸溶液定时测试,居全国之冠。直到1981年底,大足县剪刀厂一批有识之士提出将“飞天”牌申请注册商标,并组织人员构思图案。1982年1月9日,正式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第8类商标注册申请。1993年7月5日,“飞天”获得国家商标局第8类注册商标。2003年,由于企业转制,大足县剪刀厂完成历史使命。“飞天”及其技艺随黎昌铭飞向了新的天地。大足“飞天”刀剪何以声名远播,重在其技艺独特。一是手工锻打,千锤百炼。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,至今沿袭着手工锻打的传统工艺。匠人经过安钢后红打冷锤,百击千敲,改变钢材的金相组织结构,增加韧性和马氏体的均匀性;二是精心淬火,不缺不卷。淬满火(无论淬水火、淬油火)的刀是一类刀,钢火好,是技术过关和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掌控的;三是产品特点,经久耐用,具备手感轻、刀口锋利、省力、耐磨、耐用等特点,且“剪绸不掉丝”;四是特殊工艺,传统“发蓝”,“发蓝”是一项特殊的、防锈蚀、抗磨损传统工艺。通过传统的“热处理”方法,使刀具表面形成一种“黑中带蓝”的保护层,从而长时间起到对刀具的防锈蚀保护作用。老一辈的人说,淬火最重要,全靠工人的经验掌握火候,以“牛肉红”最好。淬火嫩了,不能充分改变金属材料的分子结构,使用时易倦口。淬火老了,金属材料硬度过高,使用易缺口。黎光明说,这是十分传统的做法,一直在父传子、师带徒中传承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,大足包括“飞天”剪刀在内的剪刀业仍在固守传统生产,呈现“老大粗黑”现象,加之创新投入不足,终究敌不过包括阳江、永康等地现代化设备生产,逐步走向了日渐式微的尴尬。大足五金历史悠久,“飞天”剪刀是大足五金的重要品牌,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、带动价值和实用价值,而且是大足几代人的挥之不去的记忆。光大这一技艺,是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“飞天”刀剪的传承人黎光明先生,坚持打铁人“匠心”精神,保持千年锻打生产工艺,刻苦专研顺利通过转制,公司不但做剪,还自主研发各类厨房刀具,2013年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宣告成立,企业转制向现代化规范企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。从最初20多名能吃苦耐劳的匠人师傅到现在近200人自主研发、生产、公司直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,“飞天”刀剪这个优秀品牌一直恪守“卓越优良”的祖训,企业所有员工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,为“飞天”刀剪这个优秀品牌增添新的光彩,创造新的辉煌。
2019年7月,“飞天”正式被认定为第五批重庆老字号。黎光明表示,大足“飞天”承载了大足几代人的记忆,将不遗余力弘扬大足五金“千锤百炼,精益求精”的匠心精神,以此为契机,让“老字号”“老当益壮”,绽放时代新彩。一是抓住“老”的价值,在“新”字卯足功夫,眼睛向内固本培元、守正出新;二是抢抓机遇,乘各级政府大力振兴“老字号”之机,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,以质量之光“照亮”品牌;三是要用活政策,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及其文化建设,真正让大足“飞天”老字号老来俏。